NEWS最新消息

2018/12/01 來自聖母峰的呼喚~戶外冒險教育的思維與實踐

潘教授在演講開始前,分享自己假日時喜歡戶外的休閒運動,由其對爬山更是嚮往,因為在爬山的過程中為人與自然的互動與身心的交融,學到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,更是那寶貴及美好的經驗,就誠如: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」這句話在形容爬山的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,而在潘教授的家鄉,有座台灣五嶽之南嶽,及人稱「南台灣屏障」的北大武山,它的登山口有個登山人都會慕名前來的聖地,也就是紹定國館長一手創立的登山故事館,潘教授因為自身體驗了解到爬山的美好,所以特地聘請紹定國館長為我們分享,相信此時,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了解邵館長的故事,並認真地記錄下來,接下來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今日的主講貴賓-紹定國館長。

紹館長首先與大家介紹自己,並謙虛的說到,稱呼他不必稱他為館長,叫他的外號「山羊」就好,因為他留著一頭飄逸的中長髮,及長長的鬍子,與我們腦海中所認知的山羊還真的有幾分神似,加上大方地告訴我們拿著名片去故事館遊玩,會招待當地最好的山羊咖啡,我想也就是這登山人所具有的爽朗個性,讓人感受到親切,因此才能讓故事館的人潮始終絡繹不絕吧!

紹館長也介紹他是道地的排灣族女婿,也深耕在地的文化與歷史,有46年的爬山經驗,其中更登上世界最高山脈的喜馬拉雅山3次及位於新疆旁的吉爾吉斯,還有台灣布農族所稱的「月亮的鏡子」嘉明湖,說到這裡大家已經目不轉睛,因為這些風景名勝,不見得在場每位嘉賓都曾去過,而當館長提到在1993兩岸三地聯合攀登人稱「世界第一峰」聖母峰共花了台幣1000多萬,我心想這是要多大的興趣與決心才能做到,畢竟這不是一筆小數目,而在登山的過程中,往往會遇到許多突發的狀況與挑戰,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他一再的超越自我,讓我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演講內容。

在1993年,兩岸三地集結眾家好手,為了要攀登位於尼泊爾,海拔8000多公尺的珠穆朗瑪峰,首重安全是唯一的先決條件,身為台灣攀登隊一員的館長,在這段旅途中面臨到生死交關一刻,原來當時登山隊從海拔五千公尺的大本營出發,帶著食物等補給品前往海拔六千公尺的營區做補給,不幸的是當補給隊伍到了營區後,天空便不作美,一連五天的大風雪在試煉著他們,因為食物不足的原因,大家決定在第六天撤回大本營,這一天風雪交加,所有人沿著冰河,小心翼翼的避開地面裂縫與雪洞,一步一腳印緩慢地前進,館長因連續多天照顧罹患高山症的隊友,加上舉步維艱,稍一注意力不集中,便和隊伍走散了,而這條錯誤的道路帶領他通往一個斷崖,正當他一步一步邁向危險時,突然踩了空,重摔到地面,這時他徹底驚醒,同時也意識到這不是回去的路,在本能的驅使下,他順著原路前進,最後平安地回到大本營,但雙腳已經在過程中嚴重的凍傷,所以無法隨隊後續出發登頂,而這支登山隊伍成為台灣第一支成功登頂聖母峰的隊伍。

在這段驚險萬分的過程中,他們開心的不只是登頂的喜悅,而是從中學習到,要成功唯有將個人主義放下,將團隊精神發揮,不斷的溝通與包容才能通往成功的道路,雖然這次紹館長他無法親自的登頂成功,但團隊的榮耀也是每位隊友的付出而來,缺一不可,所以感到與有榮焉,也了解挫折並非失敗,只要避免犯相同的錯,方能超越自己及戰勝自我。

紹館長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,它代表一種靈魂翱翔的旅程,同時也是媒介,用來幫助人與自然的連結,使人反璞歸真,登山這活動對邵館長而言更是條察覺自我與實踐自身的路徑,同個山種在不同季節與氣候,所面臨的狀況是不同的,更何況不同的山種,那更是嚴峻的考驗,唯有出發前的充分準備,才能一舉攻頂,享受成功的喜悅,在登山的過程中還可啟發觀念與心靈的衝擊,也是本能與智慧的考驗,紹館長也提到,危機通常不是發生在上山時,而是都發生在下山這段過程,因為人在成功後,往往會過於放鬆,卻輕忽可能會面臨的風險,這也讓我想到居安思危這句話,在人生的過程中,不是也就如此嗎?

最後紹館長介紹自己博物館目前的業務發展,如積極舉辦各項特展,及登山教育的扎根讓教育與自然做連結,還有舉辦登山論壇廣邀各路學者敬邀分享提供寶貴的經驗,並結合公益活動,如贊助學校,也藉此將排灣族的文化推廣出去,最讓我感動是他取之於山林,還之於山林的做法,舉辦多場靜山活動,讓大家親自體會山林帶給我們美好的經驗,而我們必須共同來維護這自然環境,才能造福更多人,而這些經驗往往在課本上是無法展現的。另外也和我們分享排灣族語《KITURU》,這在族語稱為學習的意思,勉勵我們永不放棄學習,並發現自己的興趣。他也期許自己可以成立一間國家級的登山博物館,由自身做起來放眼世界,而我相信有志者事近成,也許幾年後,這個夢想終會實現,讓我們一同當這個歷史的見證人。

主持人潘義祥教授的總結:感謝紹館長的人生寶貴經驗,聽一場好的演講,就如同看一本好書,也以自身經驗勉勵同學們假日多接觸山林運動,體驗大自然的美好,走進山林如同冥想的過程,以身、心靈提升程度來說,比在運動場上學習到的會更加多元化,亦可藉此機會達到學習型家庭的目的。另外也提到登山運動需了解自己的能力,不是貿然且盲目的挑戰,須循序漸進的體能規畫才能達到安全與健康。

博士班美芬學姊也分享她過去曾挑戰一座海拔5800公尺的高山,當她在海拔5700公尺時,體力嚴重的透支,這短短100公尺讓她舉步維艱,究竟要選擇持續前進,還是就此放棄,最後她選擇堅持永不放棄,才能看到那山頂美麗的風景,同時學姊也分享她的教育理念,利用登山教育中,所面臨到的嚴峻考驗,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成長,達到脫胎換骨的轉變,並利用比馬龍效應使學生自我效能提升及達到自我察覺的目的。

透過邵館長的演說,有以下的心得分享:
一、 人生的旅程中好比攀登一座高山,在這座高山上有著無數的考驗來試煉著我們,如同館長說的冷風刺骨的暴風雪,又或者是懸崖峭壁,有一半的人光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毅然決然的選擇放棄,而少部份人則是努力了許久,直到最後一刻,就差那臨門一腳,也選擇下山離開,令人不甚唏噓,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挑戰自己並戰勝自己,最後超越自己,值得我們借鏡。

二、 居安要思維,而未雨則籌謀,當自己生活安逸時, 不要僅滿足於現況,誠如紹館長說:「危險通常發生於下山時」,不可不慎,時時刻刻的把握學習的機會,讓今天的自己超越昨日的自己,自然當危機來臨時,也能迎刃而解、化險為夷。

三、 雖然我沒有登過一次山,但聽了紹館長分享他1993年兩岸三地聯合攀登的故事後,讓我有很深的感觸,團隊的登山運動其實某種程度如同教育一般,皆是相互合作並燃燒自己來照亮他人,也期許自己有朝一日,能成為像各位一樣,當個優秀的教師點亮教育現場的每位孩子。

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、大家坐著和室內     åœ–像裡可能有1 人、微笑中、站立

圖像裡可能有1 人、站立和電話     åœ–像裡可能有2 個人、微笑的人、大家站著、鞋子和室內